[摘要] 12月20日一大早,铜沛路西端路南的商户开门时,发觉当天与往常有点不一样。原来,路北那个存在十余年的破败不堪的窝棚不见了踪影。
12月20日一大早,铜沛路西端路南的商户开门时,发觉当天与往常有点不一样。原来,路北那个存在十余年的破败不堪的窝棚不见了踪影。
■老房拆迁款引发的分歧
主人是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,多年前在路边盖了两间平房。因为北二环与西三环连接工程的建设,平房被拆,于是他们用木板、彩条布等废旧材料搭建了窝棚。老人有没有子女?为什么会在路边风餐露宿?吃喝、生病谁来管?由此经过的路人经常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。
这对老夫妻,男的姓何,当过村办厂的厂长,位于北闫窝的家中有800多平方米的老宅院,和两个儿子住在一起,生活也算殷实。老太太没上过学,虽不愁吃用,可总闲不住,平时收点废品、捡些破烂。但孩子们嫌废品、破烂脏而且有味,不愿意让她往家放。夫妻俩便在路边盖了平房单过,图得耳根清静。如今,膝下儿孙成群,五世虽不同堂,可儿女间和睦相处,也很令村民们羡慕。
老何家中的房子,是小儿子何某于1996年在父亲旧屋上重建的,并把房产证上面的名字改成了自己的。他们曾在沈场村委会的调解下签订了一份协议,内容为房屋和产权归何某所有,何某照顾父母至终老而死。
近两年,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、道路扩建,老何所在的北闫窝开始拆迁,这一算老院的补偿费可不得了,有400多万元呢!夫妻俩就想让小儿子何某为其购房居住,从拆迁补偿费中拿出20万养老。小儿子说,按照1998年老人将宅院过户给他的约定,房子可以买,但产权得归自己,防止以后有遗产纠纷,每月可以出赡养费,一次拿出20万不行。老两口都没同意。
■司法调解 妥善解决
去年冬天,老宅拆了,小儿子到山后租房住,老两口白天住在窝棚,晚上就到本村的二女儿家避避寒。老母亲还是老观念,经常念叨,死也不能死在女儿家中,得有自己的窝。看似简单的家庭矛盾,经过村里、社区、办事处多次反复调解、劝说,甚至还申请法律援助进行调解,都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。老何说,就是想住上自己的楼房、再看看高架桥,孩子们有空聚在一块热热闹闹。
何家的事引起了周围村民的极大关注,“爹娘亲还是钱亲”、“养儿能不能防老”、“拆迁是好事还是坏事”,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。村里把村民的意见传递给何家,老何的子女们“坐不住”了,一起到村委会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。
终经过司法调解,老两口到女儿家居住,等到拆迁款下来后,小儿子买套房子给他们居住,但房产证上写小儿的名字,小儿另外拿出7万元给他们养老。
搬家的时候,老何苍老的面容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。
免责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房天下”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,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;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;文中所涉面积,如无特殊说明,均为建筑面积;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,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。